【百道专稿】“大数据”对出版方与作者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,被数据化的受众群以及受众群的数据,成为了当下中国图书市场的“稀缺资源”。如何从排行榜中管窥中国图书业在“大数据”时代的发展进路,是业界与学界的共同责任。
“大数据”时代来袭
自2012年底至今,在全国十大公共图书馆借阅排行榜(国家图书馆、首都图书馆、上海图书馆、深圳图书馆、广州图书馆、金陵图书馆、重庆图书馆、杭州图书馆、山西省图书馆、辽宁省图书馆,除非单独说明,下文简称“排行榜”)上呈现出了两个值得反思的特征:一个是以悬疑、穿越、宫斗、盗墓等亚文化为主题类型小说居高不下,并且在上海图书馆、重庆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内包揽十之八九,堪称近三十年来少见的阅读奇观;二是地域分类非常明显,内地与沿海、南方与北方都显示出了独特的阅读格局。这两个特征综合地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:“大数据”(Big data)时代已经来临,它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阅读内容、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。
“大数据”是近年来学界念兹在兹的一个关键词,是Android4.0与Web4.0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。所谓“大数据”,是指随着个人通讯终端的普及,人类对于互联网的依赖,使得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(data),“大数据”便是这些数据的集合。举凡衣食住行,皆与数据有关,我们的世界已经被“数据化”(datazation)了。
笔者认为,“大数据”之所以能对当下社会产生如此广博深远的影响,在于如下两点:其一,随着社会性网络服务(SNS)网站、IOS/Mac/Android应用软件(APP)与个人通讯终端硬件的普及,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走向了“数据化”的状态,书信、谈话、会议等等人类交往、聚集的方式皆由“数据”所控制,因此它对于人类的阅读有着极强的操控性;其次,大数据深刻地反映出了人类在当下的阅读状态甚至生存状态,实际上构成了人类社会的镜像。
本文从上述两点“大数据”的特质出发,结合2012~2014年全国十大公共图书馆借阅排行榜的两个特征与具体数据,旨在回答如下两个问题:“大数据”时代大众阅读的核心特质是什么?作为出版方,又应该怎样利用“大数据”,来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?
“大数据”时代大众阅读的核心特质是什么?
“大数据”时代的大众阅读是网络时代大众阅读的纵深与衍射,其核心特质是“3I”原则,即“交互式营销”(Interactive marketing)、“即刻化传播”(Immediately propagation)与“买借同一性”(Identic borrowandbuy)。
所谓交互式营销,即利用SNS、APP等通讯技术进行营销宣传。笔者发现,在2012~2014年的排行榜上,以《殿上欢》、《特工皇妃》、《血族》与《公子多情》等为代表的类型小说,时常在四至五家图书馆不同的月份接连上榜,可见类型小说已经呈现出了全国性、持续性的影响力。实际上这与“交互式营销”密不可分。出版方在宣传这些小说时,并非采取传统的宣传策略,譬如举办读书会、签售会或在官方媒体刊发书讯、书评等等,而是采取与新浪微博、微信与“校内网”的合作形态,为这些小说造势。这些小说的作者,绝大部分都拥有十万以上的粉丝量,出版方每出版一本新书,几乎都会以“转发送书”、“微博约书评”或要求专门的营销账号(譬如“大V”、“蓝V”)转发等形式拉拢人气,进而使得更多的SNS用户知晓。
因此,这些小说很快在互联网用户尤其是城市读者群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,而使用SNS的用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“地铁族”,一些出版方利用这一因素,开始在营销上做文章。譬如利用APP软件,以网易云阅读、天翼阅读、多看、QQ阅读等为例,许多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的小说,实际上在APP上也是热门小说之一。
“交互式营销”刺激了都市人群的阅读欲望,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,之于大多数收费的APP阅读而言,图书馆借阅是最便宜、最环保、最容易读到完整版本的阅读形式,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阅读形式。在武汉、南京与上海等发达地区,图书馆已经走进地铁,只要办理简单的手续,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借阅与归还,不难看出,“交互式营销”带动了“地铁阅读”,也改变了图书馆的阅读形式,使得一些拥有地铁图书馆的城市,其公共图书馆借阅状况有了质的变化。
“即刻化传播”反映了许多上榜作品的生产过程。之于大多数上榜的类型小说而言,他们多半都是脱胎于网络小说,当这些作者在晋江文学城、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脱颖而出之后,这些网站会与出版公司联系,第一时间包装、运作、出版,然后趁热打铁,进行“短平快”的营销,据笔者了解,一个作者从初步成名到其作品出版,最快可以是一个月的时间。
这种建构于迅捷通讯技术之上、近似于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方式,反映了“即刻化”这一传播特征。以往文学作品从构思、出版到获得影响力,少则好几年,多则几十年,而现在作家的成名之路,则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,“群选经典”是否为真正的经典?很难说。但从商业化的角度出发,从生产到消费的链条所耗费的时间越短,则生产成本越小,从这个角度来看,无论是出版方,还是创作者,都可以据此获得更大的利润。
在这样的“快餐时代”下,从广义上看,反映出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了解与把握基本上是相同的,除非有一定素养或专业的研究人士,才能在海量的图书中遴选出自己喜欢的图书,譬如“高门槛”国家图书馆,其借阅排行榜中上榜图书多为政治、哲学或文史专业类图书,而在其他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内,则不存在这一问题,而是存在着“以类型小说为主,以地域风格为辅”的共性。
除了类型小说之外,一些关于美食、幼儿教育、保健养生、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的出版物,实际上也反映了“大数据”语境下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追求。譬如在外来青年人口众多的广州、深圳地区,幼儿教育、职业技能培训等图书则时有上榜,而在重视生活情趣、节奏较慢的苏杭地区,美食、养生等图书,则更受青睐。
笔者发现,就全国的榜单而言,类型小说仍是最受青睐的,这与当当网、卓越网与京东商城的排行榜是一致的。可见购书者、借书者虽然属于社会的不同人群,但阅读的动机基本一致,他们对阅读的认识、了解,也趋于一致。这种“买借同一性”,反映了“大数据”时代下,人们在商品选择上从“众口难调”走向了“众口一致”。
出版方如何利用“大数据”解决实际问题?
曾经的“手机出版”试水后,虽然没有获得应有的价值,但“大数据”为出版方的宣传、策划、谋篇布局,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,大大缩短了资金回笼的时间,拓展了商品销售的渠道。
事实上,如何进一步利用“大数据”这一有利先机,占据营销网络的金字塔顶,是许多出版方一直在考虑的问题。在“大数据”时代里,谁拥有了数据,谁就拥有了先机。可以这样说,可靠的“数据”比当年的资本还要重要。
从2012~2014年的排行榜可以看出,目前国内整体阅读状况相对稳定,都市主流消费人群阅读类型、结构都无太大变化。出版方对于读者总体阅读喜好的判断相对耗费较小的精力,而可以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分众传播的细节判断上。譬如对于特定人群、特定区域的阅读喜好,而这又必须依赖于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。
以山西图书馆的排行榜为例,这是一个处于北方内陆的省立图书馆。流动人口较少,但也有一定的开放性,因此其上榜图书既有类型小说,也有养生、保健、教育类读物,不一而足。像山西这样的省份,在中国其实是具有代表性的,包括重庆、湖北、江西等中西部省市,亦都存在这样的问题。
在一个人口结构相对复杂的地区,分众传播的意义就被体现出来了。如何针对中西部、华北地区的阅读人群,进行受众细分,而后才可以有的放矢,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,进行有目的的营销。譬如利用当地的“同城会微博”或官方微信平台,获取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认同与支持,进而打开当地的销售渠道。
综上所述,“大数据”对出版方与作者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,被数据化的受众群以及受众群的数据,成为了当下中国图书市场的“稀缺资源”。笔者认为,如何从排行榜中管窥中国图书业在“大数据”时代的发展进路,是业界与学界的共同责任。(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 韩晗)
来源:百道网